首页展会资讯医疗器械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概况

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概况

34721 来源:去展网 2022-03-30 16:05:00
2024中国国际(上海)医疗器械展览会

2024-04-11 ~ 2024-04-14 距离开展13天 查看详情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保商会)统计,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占医疗产品出口额的比例同比增加一个百分点,达到54.2%,已经连续两年占据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均得到了良好体现,并将持续稳步发展。

进出口贸易整体稳定

医保商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额达1440.87亿美元,同比下降16.87%,其中出口额为99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73%(详见表1)。出口额下降主要因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对疫情常态化应对,防疫物资相对充足,且此前疫情形势较为严重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对当地防疫政策进行了调整,恐慌性采购现象有所减少。

随着全球医疗防疫物资及相关产品产能逐步恢复,口罩、防护服等产品出口需求量下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整体下滑。其中,包括防护产品在内的医用敷料产品出口额同比下滑严重,高达73.89%,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不过,从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其他类别医疗器械顺应国际市场需求,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出口额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下半年增速出现大幅提升。

从出口市场来看,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为我国医疗器械主要出口市场,2021年出口美国257.60亿美元,在众多出口市场中居于首位。除传统市场以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因受疫情影响,对我国医疗器械需求量增加。其中,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越南18.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16%;出口泰国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88.53%(详见表2)。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已经占据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30%以上,预计未来该占比将会进一步扩大。

从出口发货省市来看,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排名前十的发货地,出口额之和占比高达90%,表明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和出口地区具有高度集中性。其中,出口额位列前三名的发货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和江苏,出口额分别为217.01亿美元、190.23亿美元和137.08亿美元(详见表3)。尽管三地的出口额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整体出口规模较疫情前有所扩大。

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446.78亿美元,同比增长8.31%。进口来源地仍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主,进口产品以高值耗材和大型医疗设备为主,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上海、北京、广东为医疗器械的主要进口省市。

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出口依然强劲

以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为代表的体外诊断产品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需求持续旺盛的产品。随着国内企业对海外认证工作的重视和相关经验的积累,我国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其出口额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主要体外诊断产品出口额达13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37%(详见表4),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成为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出口主力军。

从出口发货省市来看,浙江、福建、北京体外诊断产品出口额位列前三名,分别为45.16亿美元、31.13亿美元和15.78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40.51%、350.28%和210.32%。除湖北、湖南两省的出口额有明显下降,其他发货省市的出口额依然保持增长态势(详见表5)。

从出口市场来看,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出口额排名前三位的是德国、英国、奥地利,分别为38.01亿美元、32.59亿美元和7.78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94.4%,333%和958.77%(详见表6)。此外,除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外,常规体外检测产品出口额同样继续提升。

国际贸易发展态势稳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平稳,各种国际性展会陆续恢复举办,医疗器械国际业务活跃度逐步恢复,如阿拉伯医疗展Arab Health、杜塞尔多夫医疗展Medica等均在2021年重新启动,国内许多医疗器械企业参加了上述展会。医疗器械是颇具展览效果的产品,线下展会的举办对企业形象、产品展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不断发展,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替代步伐加快,企业对开发上游产业的决心增强,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研发突破成为不少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企业通过突破重点领域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将能尽快解决高端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的“卡脖子”问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在创新技术攻关、数字化医疗设备研发等领域加快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去展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去展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